close
青春期的孩子,傢長最擔心的一個問題,就是早戀。另一個極端,更讓傢長揪心,那就是孩子突然變得不敢跟他人交流,連正常的學習和社交都受到嚴重的影響。問題如此棘手,很多傢長都說,如果可以選擇的話,他們寧可孩子來一場早戀。
昨天,杭州市七醫院的心理醫生羅伏鋼告訴錢江晚報記者,暑假才剛過半,他已經接待瞭5個被社交恐懼癥困擾的傢庭。一個高二男孩,回傢跟父母說,不想去讀書瞭;一個初二女孩,學校從國內換到國外,最後還是被勸退……這一切都與學習成績無關,與心理有關,他們都得瞭一種叫“社交恐懼癥”的病。
交流能力欠佳
女孩國外就學被勸退
社交恐懼癥究竟對孩子會造成怎樣的影響?
甜甜(化名),一個17歲的杭州女孩,一個多月前,她剛從加拿大回來,就被媽媽帶著高雄電動床上市七醫院電動床墊做心理治療。
“我對她印象最深刻的是,從進診室開始,整個咨詢過程40分鐘,她一直低著頭,雙手藏在桌子下面不停地來回搓動。而不管我怎麼問,她都不作答,全由媽媽代勞。第一次見面,她總共說瞭兩句話,三個字,一句是‘嗯’,還有一句是‘好的’。”羅伏鋼醫生說,光看這個孩子的表現,就能知道她病得有多重。
事實上,曾經的甜甜也跟同齡孩子無異,一切的改變從初一時開始。
甜甜的學習成績平平,遇到不會的題時會請教同學或是老師,就是有這麼一次,她有道數學題不會解,去問班裡的一名男同學,連問2遍對方也沒理她,因此,她的內心受到瞭深深的傷害,回到傢裡大發脾氣。
父母以為,女兒發泄過就沒事瞭,沒想到,從此她整個人都發生瞭變化。在學校裡,她不敢跟班裡的同學說話,路上要是遇到同學走過來,她會有意繞道,就是為瞭避免打招呼,上課時她更是不敢舉手發言。
對於甜甜的改變,同學和老師倒沒說什麼,其實最痛苦的是她自己。於是,她想到瞭出國,換個學習環境或許能讓自己好起來。
初二的下半學期,甜甜在爸爸的陪同下如願去瞭加拿大上學。新學校的同學特別友好,會主動來教她做題、關心她的生活,她也非常享受。隻不過,她還是不敢主動跟人溝通。也正是因為這個問題,在過去的短短半年時間裡,她換瞭3所學校,最後老師婉言勸她回國,理由是,交流能力實在欠佳。
關於社交恐懼癥,羅伏鋼醫生給出的定義是這樣的:在社交時表現出緊張、擔心、心慌、手抖、手心出汗、害怕等一系列癥狀。社交恐懼癥患者在一個人獨處時都是好好的,隻是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,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正常生活。
錢報記者也查閱瞭相關文獻資料得知,國外的很多研究認為,社交恐懼癥的患病率在8%左右,而美國的報告要高出許多,為13.3%。國內雖然暫時沒有明確的數據,但從心理醫生們臨床接診的情況來看,也不在少數。另,對於青少年這個發病高峰期,國內外專傢是有共識的。
除瞭孩子性格敏感
父母特別溺愛三馬達電動護理床也是原因
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癥?
羅伏鋼醫生表示,社交恐懼癥患者存在一些共性。首先,此類人的性格敏感,膽子不大,很要面子,怕在公眾前出醜。其次,一定會由某件特別的事情誘發,就好比手槍的扳機一扣動,之後爆發出來的問題便一發不可收拾。
此外,羅醫生認為,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父母教養方式的錯誤。
他對近3年來自己接診的40多例社交恐懼癥患者,進行瞭仔細分析,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從小到大父母都特別溺愛,不但是有求必應,而且是事事提前安排妥當。
再回到甜甜身上,問診時,媽媽也特別說到,從小到大所有的事情不用孩子擔心,比如:開學前的準備工作,每天上學和放學的接送,所有一切能達到的都立馬滿足。總之,事無巨細能做到的全部代勞,久而久之,導致孩子喪失主動交流的能力。
“放眼我們身邊的傢長,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教育問題,出於對孩子的寵愛,越來越多的傢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站錯瞭位置,他們喜歡站在孩子的前面,幫他們掃清所有的障礙,殊不知,因此孩子喪失瞭許多社交的機會,與人溝通的能力得不到鍛煉而欠缺。”羅醫生說。
比較科學的做法應該是,傢長要站到孩子的後面,讓孩子直面壓力與挫折,讓孩子在處理過程中鍛煉溝通能力與抵禦挫折的能力,等到非出手不可時再站出來與孩子一同面對。
一個誤區:?腆和社交老人電動床恐懼不一樣
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得社交恐懼癥?
羅伏鋼醫生對他自己3年來接診的40多例社交恐懼癥患者進行瞭分析,發現60%是中學生,還有一小部分是新入學的大學生或是新入職場的菜鳥,而這與國外許多專傢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。
社交恐懼癥為何會如此青睞青春期孩子,這與孩子在該階段的成長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。首先,進入中學開始,很多孩子慢慢嘗試獨立,失去瞭父母的保護,他們受挫的概率變得更高。其次,青春期的孩子會特別自我,尤其註重自我的形象,一旦遇上在眾人面前出醜的事情,心裡會特別過不去。
因此,對於傢長和老師來說,要特別註意青春期孩子的性格改變,有不少傢長認為孩子突然變得內向,是青春發育期比較?腆而已,殊不知,?腆與社交恐懼有著本質的區別。?腆是不願與人交往,社交恐懼則是不敢與人交往,對於患者本人來說,這種想做而做不到的感覺是相當煎熬的。
一種治法:走走親戚三馬達電動病床、發發傳單
當然,社交恐懼癥並非不治之癥,目前臨床醫生們比較推崇的是“系統脫敏療法”,至於究竟怎麼脫,不同的醫生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。羅伏鋼醫生的方法則比較有意思——走親戚、發傳單。
還是以甜甜為例,羅醫生建議媽媽帶著她每天去拜訪一位親戚,因為親戚相對完全陌生的人來說她更能接受。果然,她兩周成功瞭四次,第二次到醫院復診時,會主動跟醫生說:“我還是很緊張,很害怕。”
有瞭之前的進展,羅伏鋼醫生鼓勵她試著去大街上發傳單,前面三天她直接調頭回傢,第四天終於敢聲音很輕地跟路人說“你好”,之後她又能跟陌生人簡單介紹她推銷的產品。等到第三次復診時,她已經能與醫生眼神對視,正常交流。如今,她已經能獨自去參加夏令營活動,開心地打電話回傢說交瞭很多新朋友。
DD2D91F9A1D33EDD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